伴隨近年來國家不斷推進新型智慧城市建設,智慧城市在國內各地迎來發展熱潮,各種便民惠民的智慧城市建設項目爭相落地。但與此同時,在當前智慧城市建設中,仍存在政府數據不夠開放、“信息孤島”等現象,急需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如今智慧城市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隨著政策紅利的進一步釋放,智慧城市產業規模將會迎來快速增長。2016年PPP模式的興起,有效減輕了政府財政預算壓力,掀起了智慧城市產業新的建設高潮。
智慧城市2017年投資策略
1.總規模繼續增長,落地率繼續提升
智慧城市是一個長期工程,智慧城市歷年投資規模增速為10~20%,且近年來增速逐漸增加,明年在PPP的持續實行下,更多的中小城市將釋放出智慧城市項目。分別按照年復合增速三檔進行估算,明年項目投資規模達中性估計3000億,未來五年內智慧城市投資規模2.15萬億元。
2.大浪淘沙,持續拿單能力與盈利能力缺一不可
政策鼓勵PPP模式,金融機構投資PPP項目意愿增強,PPP模式解決了智慧城市資金來源、項目回款等問題。新型智慧城市注重互聯互通,PPP卡位政府大數據,智慧城市建設PPP模式已經成為市場主流,企業對智慧城市PPP的積極性明顯提高。行業涉及公司較多,須進行大浪淘沙,關注獲取訂單能力強、運營經驗豐富、細分領域盈利模式清晰的大格局公司。
智慧城市工程按商業模式總體可分為“1+N”系列:智慧城市公共平臺和各個行業應用平臺。智慧城市公共平臺包括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平臺和智慧城市規劃決策平臺。在這個平臺之上,可以接入N個行業的應用平臺,包括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智慧交通系統、平安城市,以及智慧規劃、教育、消防、環保、農業、社區系統等政務系統。“1+N”系列的覆蓋程度越高,項目總包能力和盈利能力越強,但公司運營實力要求也高。
在產業趨于理性增長情況下,技術壁壘、人才與經驗壁壘、資源壁壘將共同打造強勁的持續競爭力。目前主要智慧城市標的市值均較小,行業后續將隨著龍頭企業的市場開拓,市場集中度逐漸提升。